1941:劍犁并鑄度劫波——中國共產黨勇擊內外濁流的戰略抉擇
2021-05-09
1941年,國民黨悍然發動皖南事變,蓄意制造一系列反共行動;日本侵略者對我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蠶食”,大搞“治安強化運動”;抗日根據地還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軍民生活極為困難。在內外交困的巨大壓力下,中國共產黨外治武備、內修文德,團結帶領人民與國民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堅決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者,同時加強根據地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計劃地克服所有的困難”,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壯麗贊歌。
1941年1月4日,遵照國民黨軍事當局的命令,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多人分三路向北轉移。6日,在涇縣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軍第三戰區7個師8萬余人的重兵圍攻,全體將士英勇奮戰7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皖南新四軍幾近全軍覆沒。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卻反誣新四軍為“叛軍”,宣布撤銷新四軍番號。至此,第二次反共高潮達到頂點。
面對極其嚴峻復雜的形勢,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抗日大局為重,既在政治上堅決反擊,也在軍事上嚴守自衛。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共9萬多人,繼續堅持長江南北的抗戰,這意味著國民黨當局企圖消滅新四軍的反動計劃徹底破產。
1941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加快南進步伐,對抗日根據地發動慘絕人寰的“掃蕩”和“清鄉”,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摧毀我抗日根據地,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針對日軍的瘋狂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軍民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豐富多樣的殲敵方法,在斗爭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據不完全統計,1941年至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民兵共作戰4.2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33.1萬余人。敵后軍民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斗爭,有力地鉗制、消滅了大量日軍,成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41年,由于敵人的嚴密封鎖,加之百年不遇的旱、澇、蝗等自然災害,抗日根據地軍民物質生活極其艱難。為破壞第二次國共合作,國民黨當局集結重兵對陜甘寧邊區及其他抗日根據地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斷絕對陜甘寧邊區的一切外來援助。面對基本生活上的巨大困難,中國共產黨要求解放區軍民積極發展生產,保障部隊供給,減輕人民負擔,達到堅持長期抗戰的目的。各抗日根據地開展的大生產運動,使軍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為保障我軍發展壯大、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奪取全國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質。針對黨內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要不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分歧問題,1941年,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先后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實事求是》等報告,提出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馬列主義的思想方法和黨的歷史,初步統一了中央領導層的思想。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九月會議”),拉開了中央領導層整風運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