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學生活
趙玉田
2018-04-10
我的中學生活
趙玉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就姑且用我這拙筆,奮發疾書一下吧,寫寫我的那點中學生活往事,實際上我是不愿意寫的,大概一回想起來,我就難以自已,淚水常是滿心流。
現在的生活真是豐腴,豐腴的足以讓我忘記小時候的苦。女兒已經9歲了,我也快到不惑之年,如水的歲月,足以能沖刷凈我陳年的記憶。生活大凡是屬于有心人的,不管是憔悴的、沸騰的、傷感的、強勢的、柔弱的,終究會成為時空的彩虹。
我回頭看那半圓的虹,耀眼奪目動人,她使盡解數不斷向兩頭延伸,雖然很吃力、很困苦,但是我始終相信,她一定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圓。
小時候的生活,對我是“樂”,中學的生活,對我是“苦”。
這中學的生活,有一年半就是在此度過的,一個小鎮有四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實屬罕見,一些巷道里還整齊地羅列著幾處以姓氏命名的四合院,可以看得出這是一個古鎮。鎮子的呈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方形狀,中央是一個圓形圍墻圈起來的大型蓄水池,是一封閉區域,圍繞著圍墻的是一排排圓形的商店等,以蓄水池為中心,分東南西北街四個村,鎮辦中學在其西北角,縣辦中學在西南角,我們都稱為寺上,因為這所中學是寄宿在北吉祥寺里而得名的,后來,因為生源增多,鎮上擴建了一所中學,我們稱之為鎮辦中學。我就在這所中學。
我的家鄉是距離鎮甸有五里地之遙的一個小鄉村,那時候的小學是五年制,在我12歲的時候,父親送我去鎮里上初中,由于擔心我的小,暫且寄居在四姨家里。不大的二間屋子擠著5個人,坍塌的圍墻里住著兩戶人家,也算是封閉的小院吧,我們住的是西屋,另一家住的是東屋,中間公用地帶概許是3米見方的土院子,院子的正北是緊挨著的兩個豬圈,還有散亂的雞窩等,西北角上有一間大小的廚房,據說這房子是四姨夫的爺爺留下來的,秋雨或者雪化時候,家里還得準備幾個臉盆,叮叮當當的響個不停。
整個院落的大門是朝西而開,出大門后,是一條南北長約100米,寬約3米左右的小巷子,巷子兩邊的房墻很高,連同伸出來的屋檐,足以遮住本來就很可憐的一線天,巷子里的路是疙疙瘩瘩的,能數得清楚的幾塊青石子弄成的,這白天就是黑夜的巷子,讓人心生怯意,我常常很小心地走這條巷路,但是崴腳、滑倒也是常有之事。
這就是我初中寄居的地方,心生退意又無可奈何,在別人看來很優越的生活環境,我享受的也是很短暫的。
記得父親不一段時間就會來看我,基本上他每次都會帶著小米、面、還有一些雜糧,在螢光牌二八式自行車的后座上,前面的車梁上,還有腳踏間的旮旯里,都是打疊的滿滿的,然后他慢慢推著走出村里的大坡,然后再下一個大坡,就是鎮甸了。當著父親的面,我會滿滿地吃兩個大碗面條,鉗口結舌的我,拘謹地坐在床上,偶爾可聽見幾句他們對我的談話,是我不當意的些管束之類的話,使我最在意的就是怕父親走,哪怕多呆一小會兒,彼此什么也不用說,什么也不用管,也算一種奢侈。
父親緩緩推著自行車,我坐在前面的橫梁上,緘口無言,一直伴隨到前面“大坡路口”?!翱旎厝グ?,別遲到了下午的課”,一句話讓我邁開了沉重的腳步,漸行漸遠的我,回頭看見的是父親那不動的模糊瘦弱的身影?!按笃侣房凇笔俏覀兌啻畏质值牡胤?,在想家的時候,我會獨自走到那里看一看,看一看那個推著熒光牌自行車,拉著滿滿糧食的身影。
剛離開家的日子,每晚都會夢見和村上的小朋友玩“硬幣投墻”、“踢田字格沙包”、“抓飛石子兒”等游戲,母親的嘮叨,還有一屁股坐在父親在大隊的辦公桌上,引得滿屋子里的人樂呵呵的。我知道,這樣的日子是再也不會有了。
剛離開家的日子,我特別喜歡安靜。靜靜的一個人發會呆,出會神,回憶小時候美麗的一個瞬間,一個惡作劇,感覺是那樣的幸福,有樂。我真的不喜歡陌生的人或事闖進我的世界,只是這份安靜也縷縷被困苦的生活打破。
想家、安靜、回憶,是剛剛走入中學生涯的我,始終揮之不去的記憶。